《青年說》第二十期
他會觀云測雨,而且用上了大數據
今年入夏以來,全國多地高溫頻發。中央氣象臺8月4日6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18省區市將有35℃以上高溫天氣。
為何暑熱嚴重?高溫天氣啥時候結束?什么時候下雨?……這些問題都離不開對天氣的精準預報。
“距離第一期《天氣預報》節目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已經過去了42年。1980年7月7日,伴隨著《漁舟唱晚》的旋律,首期《天氣預報》節目與觀眾見面了,從此開啟了氣象人的時代,也開啟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記憶。”說起我國氣象預報發展史,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室副主任曹勇在節目錄制現場娓娓道來。
“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現代氣象預報出現之前,我們的老祖宗用智慧總結了很多天氣諺語,包含了豐富的規律認識。然而,精準的天氣預報遠不止這么簡單,需要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去做支撐。
“水燒到100攝氏度會沸騰,可并不知道哪個地方會先冒泡。”曹勇解釋,天氣預報道理相同,精準預測好比要探知天空哪朵云具備降雨條件,其難度和復雜性可想而知。
12年前,研究生畢業的曹勇來到了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工作,成為了一名一線預報員。“剛工作那會兒,天氣預報工作的復雜性也給我帶來不少挫敗感。幸運的是,單位有‘傳幫帶’的傳統,老師傅帶著我一個站點一個站點地細摳,一遍一遍地校正數據,他們用最質樸的嚴謹和勤奮,領我入了門。”曹勇說那些細節現在想起來都歷歷在目。
“近距離靠吼,遠距離靠跑”是曹勇的日常工作狀態。“就是想爭取最短時間把更多的預報信息傳遞出去。”每個月,曹勇都有五到六次值班。在這些晝夜顛倒的日子里,他需要頂著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夜里兩三點爬起來為清晨的會商做準備。因為反復思考研判自己需要預報的降水落區變化情況而失眠,也成了他值班期間的“家常便飯”。“如果說天氣預報為老百姓認知氣象提供了階梯,那我們就是不斷雕筑‘天梯’的匠人。”
那么,天氣預報到底如何保證精準?曹勇說:“要從‘混沌’中提煉規律,首先得掌握一套相當復雜的技術體系。”
隨著我們國家氣象觀測網的逐漸完善,科技工作者們通過風云氣象衛星、雙偏陣多譜雷達等迅速了解當前大氣精細化的實況,然后把收集到的資料傳入超級計算機中去,再利用數字模式進行模擬計算,得出未來幾天天氣的變化。“我們的預報員就是利用這樣一些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的預報資料,再結合自己天氣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進行研判的。”曹勇說。
在曹勇看來,天氣沒有休息日,總在發展變化,做預報必須心中有數。作為長期堅守一線的預報員,他深知實際業務中的問題和難點。為了找到辦法,“對癥下藥”,他和團隊“撓破了頭”。
付出才有回報。曹勇和他的團隊通過大量的試驗和歷史回算檢驗,研發出了依托數據挖掘的“全國定量降水客觀預報及集成技術和系統”,將暴雨預報的準確率較三年前提高了10%以上。
我國幅員遼闊,僅靠各地氣象站并不足以精確預報,所以更精細化的方式——網格化預報技術成為新目標。“這項技術國內起步晚,與歐美國家差距較大,所以需要下的功夫更大。”曹勇說,通過大量閱讀文獻和資料以及反復調研試驗,團隊逐步搭建起“快速滾動更新網格化數字化降水預報系統”,為定時、定點、定量的精細化氣象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
因為奔波投入于日常研究工作和重大活動保障服務,時常顧不上家庭,曹勇對于家中的妻子、老人心懷牽掛與愧疚。但看到還在上幼兒園的兒子對著天氣圖比比畫畫,時常冒出一些專業名詞時,他又驕傲起自己的這份事業,說這是父子之間的“獨特浪漫”。
“我們預報員常說,天氣預報信息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準確,但我們會盡百分之百的努力。以匠心,守初心。日夜更迭,寒來暑往,不論暴風驟雨,氣象人永遠陪你櫛風沐雨,為你遮風擋雨。我們也相信隨著我國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推進,祖國的氣象事業會更上一層樓。”曹勇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 1997-202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