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說》第四十六期
我給衛星戴上“偏振立體眼鏡”
“生活中,我們在電影院里戴上偏振眼鏡可以看3D電影。那么,我的工作就是給衛星戴上‘偏振立體眼鏡’,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大氣、陸地、海洋,看清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要素和影響因子。”來自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李正強這樣介紹自己的科研內容。
“我之所以能夠從事這項激動人心的工作,其實也源于我作出的人生幾次重大選擇。”李正強告訴我們,初識偏振衛星,源于20多年前他的導師前瞻性判斷:在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給衛星戴上“偏振立體眼鏡”將發揮重要作用。
當時,李正強學習的專業方向與此相關,導師鼓勵他去國外深造。但是,也有人建議他不要研究遙感應用,而是研究更容易出成果的農業信息。他研究生涯的第一個重大抉擇出現了:是學習農業信息?還是遙感應用?
“雖然,當時的我對遙感應用還沒有‘來電’,但想到學習它能夠進一步了解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偏振衛星,最終我選擇了學習遙感應用。”李正強表示,現在看來,這段遙感應用的學習經歷,為他奠定了未來從事偏振衛星遙感研究的扎實基礎。
就這樣,李正強系統學習遙感應用并持續不斷地研究偏振衛星,取得了不少進展。直到2009年夏天,第二個重要選擇的到來:是留在國外工作?還是回國從零開始展開全新研究?
李正強告訴我們,那時候,我國還沒有偏振衛星遙感研究基礎。設計什么樣的衛星?實現哪些應用目標?開展什么樣的試驗等等都有待回答。機緣巧合,當時的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來到李正強所在的城市開會,異國他鄉,從二人徹夜長談中,李正強了解到國家發展偏振衛星的迫切需求和決心,這正好與他長期的想法不謀而合。
因此,32歲的李正強又一次作出重大選擇,當即決定回國工作。當年,他在中科院遙感所環境遙感應用技術研究室工作,協助所里開展偏振衛星立項工作。
時間到了2017年,在國際偏振觀測進展研討會上,50多位國外偏振領域權威專家參觀了李正強所工作的衛星實驗室。“因為次年,我們的高分五號(GF-5)偏振衛星就要發射了,相關技術也基本都已成熟。”美國榮耀號偏振衛星的首席科學家聽了GF-5號的介紹后感慨,外國人在偏振衛星上做到的,中國人也已經做到了!
厚積薄發。2018年5月9日,我國GF-5號衛星搭載中國第一代偏振載荷發射成功,實現了氣溶膠和云微觀參數監測反演的突破;2021年9月7日和2022年4月16日,我國GF5-02衛星和DQ-1衛星分別搭載新一代偏振交火傳感器,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如今,李正強依然選擇“戰斗”在科研一線。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為了準確評估世界各國的溫室氣體減排情況,提高我國碳排放量評估的主動權,發展全球覆蓋、快速監測的碳衛星迅速成為新的國家重大需求。”李正強表示,根據測算,碳盤點需要的精度是1ppm,這相當于要求測量大氣中百萬分之一變化的超高精度,偏振衛星遙感是達到這一精度的關鍵。
“經歷了這些之后,我最大的感悟是,以國家需求為準則,面臨人生重大關頭才能正確作出抉擇。”李正強說。
現在,我國已陸續發射7顆偏振衛星進入太空軌道,初步實現了給衛星戴上“偏振立體眼鏡”的目標,它為更立體地俯瞰并勘察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一雙智慧的眼睛。
中國氣溶膠技術創新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李小文遙感科學青年獎……李正強也在這一路上收獲滿滿。然而,他最為自豪的不是這些獎項,而是自己做對了選擇。“對我個人而言,我非常榮幸能夠通過自己的每一次選擇,融入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浪潮之中,在空天信息遙感領域開展自己的研究,為滿足國家重大需求作出貢獻。”
《青年說》第一期:世界滑雪冠軍郭丹丹:“我仿佛找到了第二個使命”
《青年說》第五期:“虎年吉祥物”來了!三星堆發掘現場負責人拆“盲盒”
《青年說》第七期:從高亭宇到閆文港 歷史性突破背后有“風”相助
《青年說》第八期:走過22個省市區,她看到了中國青年的模樣……
《青年說》第十六期:這位80后研發的中國“芯”,被稱為“開創性進展”
《青年說》第十八期:“沒有什么比盡我所能去挽救生命更有價值”
《青年說》第二十一期:科技強農|大黃魚“搬家”深遠海,身價翻了好幾倍
《青年說》第二十三期:科技強農|“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
《青年說》第二十六期:搞攝影做文創 90后鄉村教師把“城市教育”帶進大山
《青年說》第二十七期:13年,他一直在為做強“中國芯”尋找“好”種子
《青年說》第二十八期:黨的二十大代表丁寧:做更多的事,凝聚更大力量
《青年說》第三十期:愛找問題想辦法,“最帥交警”用雙腳丈量街道
《青年說》第三十二期:“勤能補拙”有沒有科學依據?她的團隊證實了
《青年說》第三十五期:致敬人民警察丨23厘米!這道疤痕是一枚特殊勛章
《青年說》第四十二期:“維修零差錯”,看他如何成為飛機安全“心內科”專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